AI是免费的吗
目前看,这里边中美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。对于美国的AI公司来说,他们的技术是最领先的,而且也有非常深厚的人才储备、技术积累。国内的所谓风口,都是美国人玩剩下的,不要以为咱们都牛掰,咱们所能做的最尖端的应用创新也只是局部的。美国人看到那么多想要抓风口的亚洲人涌入公司的服务列表里,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狂喜,而是怎样保护他们的领先优势,而且他们是新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嘛,资金流动是非常频繁和活跃的,只有有利可图,他们就一定会冒险。有那么多的流量进来,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收费。
当然他们的制度设计,可以实现让他们赚到的利润形成源动力,赚到利润之后他们很多都不会停下来,停下来对他们也没多大的意义。因为他们的工作不是996的,每年除了工作之外还会有大量的假期,只要假期就以为这要整天面对牢骚满腹的妻子和调皮捣蛋的孩子,很多大男人都受不了这个。所以公司的利润又会投入到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上,也就是把利润用来赚到更多的钱。
而国内的大部分公司的模型,可以看做是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拙劣模仿,虽然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双方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——花最少的价钱就能享受到质量非常高的智能服务,但国内的公司普遍缺乏技术创新。这里的人们整天琢磨的是,怎样通过各种风口和信息差,把用户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。他们最想干的事情,要么是躺平,要么就是摸鱼,人浮于事,要么就是啥也不干,通过冥想就改变世界。
而个人不可能一直独自地活着,不与身边的人或公司打交道。绝大多数我们能够体验和使用的服务,都以公司及平台的形式进行提供,比如吃床住行的一切领域,甚至还包括贷款的服务。留给个人独立发展——单干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。
面对即将来临的技术趋势,公司及战略有个非常大的弊端,技术首先要先被公司的一线员工捕捉到,然后形成信息和方案层层上报到管理层进行决策。这中间不仅涉及到一线员工的喜恶,而且也涉及中层员工的喜恶,如果哪个主管不喜欢这门技术,或者他学习和接受的速度比较慢,最后传递到最终决策层的过程就非常耗费时间。决策层能不能拍板决定,花大价钱引入一个前景不确定的东西还不一定,还得观察观察,研究研究。总之在国内想要通过集体的形式,推行一项新的技术,是比较难和慢的。
国内的很多大模型目前都是免费的,因为他们也是
不过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。因为神秘的AI,基础原理却非常地简单,就是自己学习,自己提炼,自我实现,自我更新。而且很多技术人都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漏洞,就是文化差异造成了,英文语境下的大模型解决不好中文问题,这就是最大的技术壁垒啊!你再牛的搜索引擎,在国内都能碰到一鼻子灰,再牛的大模型,也能给你干废了!这时候就值得说一说为什么苹果可以在国内那么平稳的发展,因为硬件是没有智能的,它只可以是一种工具,管控它相对简单。
然后再说说数据放在云上贵州的高明之处吧!为什么美国人可以对我们发起贸易战,造成我们有钱也买不到最尖端的芯片制造设备,而我们却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人民产生的大数据呢?举个不太形象的例子,我们赚到钱了很容易就想到把钱存到银行是安全的,但如果你赚到钱,你会把这些钱存到邻居家里的保险柜里吗?况且这个邻居距离你家也不近,只是他经常吹嘘他家的保险柜最安全而已。想一下时候的零花钱就能明白,压岁钱装在父母的钱包里都比放在邻居家的保险柜里安全。
接受一手的信息
接受一手的信息,然后形成自己的感悟和知识体系。一手的信息,发生在自己身上,又能有引爆点的少之又少,所以我们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网络上搜索,能够引起我们心理共鸣的新闻事件。了解整理信息流向的过程,其实就相当于你深度参与了一次这个公共事件。
当然很多人都分不清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,哪些并不值得你去花时间过度解读。在你了解事件真相之前,花三秒钟时间想象一下,五年,十年后你还对这个事件感兴趣吗?那时候,你会感兴趣这个事件哪些有趣的点?
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么你就没必要开始。当然,如果只是为了休闲娱乐,满足一下好奇吃瓜的心理,选择的标准就应该另当别论。
总之,为了结果而启动,为了使命而出发,为了成长而坚持,为了未来而寻找,为了舒适而更新。
什么妨碍了你去使用AI
不靠谱,不相信。当你给AI甩过去一个大大的疑问:怎样赚钱?AI的回答犹如隔靴搔痒,你这时候开始怀疑,AI真的像网上鼓吹的那么强大吗?但你意犹未尽,还想进一步让自己大小AI不靠谱的念头,于是你尝试让问题细化,给问题添加一些条件,比如怎样让AI自动化赚钱?这本身是一个好问题,但你在中文互联网,甚至外延到英文互联中,搜索到的结果都只是一堆广告,这也应和了如果你自动化赚钱,你干嘛还分享出来,自己不去尝试,或者钱都能自己赚了,还要人类干嘛一类的唱调。
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,把目光继续聚焦于我们提出的问题,AI是否能够完美地解答,以及什么问题才是一个可以咨询AI的好问题一类的问题…我们暂且把让AI自动化赚钱的想法置于一边,甚至抛到九霄云外之类的云云。
那些被长期证明有效,但是被绝大多数人忽视的原理,就是一个好问题。最近旅行博主梁红他们又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,他们曾经带着上亿的储蓄去旅行,把带金旅行的天花板又提高了8米,但你们知道他的第一桶金是怎么赚到的吗?据说是二百七改进了原有的豆腐机,并申请了相应的专利,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给他支付专利费。但我现在不会去尝试研究豆腐机的原理,我上一次听到专利这个词,还跟监狱里十恶不赦,但屡次逃脱了法律了惩罚的大魔头有关,公众是否因此而祛魅,我不得而知。但尝试在某一个较为通用的领域建立技术壁垒,并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致富,是可行的!
一个常识上的误区是软件方面很难建立技术壁垒,核心技术很容易被人剽窃,另一个误区是只有很多人的技术才是一项好技术,才是值得我们技术人追逐的技术。
前者是因为我们很少为软件付费,这从Windows系统盗版的泛滥就初现端倪,我们甚至觉得复制粘帖就可以创造一个独属于自己,然后又好用又懂你的产品,但我们似乎忘了,写代码也是一项劳动,也需要花心血才能把软件打造成一项趁手的工具。
移动支付和内容付费,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付费意愿。教育培训的一次调控,摔掉了几百上千课外辅导老师的饭碗,却在公立学校里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岗位。在花纳税的钱这方面,国家从来没有吝啬过。我们宁愿犹豫半天,为自己做多次心理建设,却仍然不愿话费一顿饭钱的代价,节省几十个小时的时间改善自己的工作流程。我们的时间,既没有老板把它当做金钱看,我们自己也没把当做多稀缺的东西来看待。
很多人使用的技术未必是好技术,一项好的技术首先是要搞清楚你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,然后才能对症下药。那些关注量蹭蹭上涨的开源库,有可能只是为了骗取关注量,而不是专注于解决核心问题,带来巨大的收益。学会聚焦,不仅是投入时间找问题,还应该花钱来更新我们的认知工具。